人文
阿富汗赫拉特城,一颗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
见道网 2021-09-23 10:51
  • 作为丝绸之路西段的咽喉锁钥之地,赫拉特也是为数寥寥的幸存至今的古城之一,它在欧亚文明交往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阅读本文需要
8 分钟

阿富汗的赫拉特城在古波斯帝国时期曾兴盛一时,受阿拉伯征服运动以及蒙古西征影响,这座千年名城曾几度成为废墟。帖木儿王朝定都于赫拉特之后,延续了丝绸之路交往的余脉,使得赫拉特重现昔日繁盛。赫拉特城作为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枢纽,在欧亚文明交往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与人文特征

哈烈河发源于东部的古儿山脉,这条河分出许多支流,分布于赫拉特城南北方。赫拉特城由哈烈河灌溉,因此又称哈烈,位于今日喀布尔西约600公里处。由于海拔较高又远离海洋,赫拉特所处区域年温差和日温差均较大,昼夜温差变化剧烈,空气干燥,同时从印度洋吹来的风被南部及东南部高山所阻,因此赫拉特降水量很低,大部分是在冬天,夏秋两季根本无雨。

《波斯古经》中记载了古代阿富汗的许多地名,在阿富汗西北部的赫拉特绿洲,在该书称为哈洛瓦。赫拉特城四周环绕着坚固的城墙,有着丰富的水源、广阔的郊区。对于赫拉特城的城市形态分布而言,主要由新旧两个城区组成,在城区的周围环绕着部分保存完好的外墙。从平面视角看,旧城区几乎呈正方形,内部又分为四个片区。赫拉特城北边由于靠近沙漠土地无法灌溉,这片区域的山中盛产磨盘和铺路石;南边地区是盛产水果的果园,这里葡萄园产的葡萄颇有名;赫拉特城向东,位于哈烈河辽阔河谷地区是一系列城镇,即八珊城、凯萨城、阿思塔剌必城、麻剌八兹城和奥法城等,这些城镇水源充沛和较为繁华,每座城市周边有果园和肥沃的土地,其中麻剌八兹城附近所产的稻米特别有名,并大量外销;在西部地区周边是成片的树林,所获木材大量外销,这一地区也盛产西瓜和葡萄。

在赫拉特地区内居住着许多民族和部落,主要有塔农尼、哈扎拉 (德赫伊·杰纳特)、贾姆希德、菲卢兹库希等民族。在穿越伊朗高原的古老的商队路线上,赫拉特城及其周边地区占据着重要的战略位置。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古代赫拉特地区的南部是锡斯坦,西北是帕提亚,东北是大夏。鼎盛时期,城市的市场内有12000家商铺,6000个热水澡堂和659座学校,居民约有444000人。

赫拉特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6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赫拉特地区在皇家铭文所列的名录中有所提及,当时赫拉特城及其周边地区在古波斯语中统一被称为哈烈(Haraiva)。哈烈名称的由来源于在赫拉特以南5公里的哈烈河。在亚历山大大帝时代,赫拉特曾是重要的战略要地。亚历山大大帝死后,赫拉特成为西边的帕提亚帝国和东部的巴特里亚帝国之间的边疆地区。公元前2世纪末,在帕提亚人的进攻下,斯基泰人被迫穿越了赫拉特地区,最终定居在南部的锡斯坦。这一时期,该地区成为帕提亚帝国的一部分。在萨珊王朝时期“Harēv”一词出现在铭文中,并且在记录帝国省会的目录中提到,还被列为存在基督教的地区。

652年,阿拉伯军队进入呼罗珊并占领赫拉特。倭马亚王朝时期,赫拉特是阿拉伯部落首领之间争夺权力的主要斗争区域。阿拉伯人统治时期,赫拉特地区相继出现了许多地方王朝,此后赫拉特先后被萨曼王朝、加兹尼王朝和塞尔柱帝国统治。1150年,古里王国乘加兹尼王国衰弱之机,将赫拉特纳入古里王国的版图。在古里王国统治时期,赫拉特成为控制哈烈山谷和通往西方伊斯兰世界的重要门户。1221年,蒙古军队在围困赫拉特城六个月后最终占领该城。蒙古人的征服对赫拉特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城镇被摧毁,人口急剧下降,农业和其他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破坏。1236 年,根据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的命令移民定居,恢复了赫拉特城。此后,赫拉特这座政治、文化和商业名城,几经战乱又再次遭到严重破坏。

14世纪60年代左右,帖木儿以锡斯坦为中心,建立了一个游牧部落联盟的新国家,并逐步把领土扩大到伊朗、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伏尔加河流域、西伯利亚、天山地区、花剌子模和北印度,并于1381年占领赫拉特。1409年,帖木儿的儿子沙哈鲁定都于赫拉特,将帝国以采邑形式分封给各王子。1510年,帖木儿王朝被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奠基人伊斯玛仪打败,自此赫拉特归属于波斯。16—18世纪,阿富汗处于莫卧儿王朝和萨法维王朝的占领和争夺之中,1747年在波斯帝国分崩离析之际,阿赫马德沙建立了杜兰尼王朝,收复了赫拉特并以其作为首都,使得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

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

丝绸之路是世界历史上贯通东西方陆路交通的大动脉,阿富汗正处于这条大动脉的枢纽地区,而赫拉特无疑成了诸多重要贸易路线的交汇点。早在古里王国时期赫拉特就是当时主要的贸易中心之一,作为“丝绸之路”上商队贸易的货物中转站,赫拉特与当时的中国、印度、地中海各国都保持着商业联系。自13世纪起,从西亚到中国的“丝绸之路”也经过那里,其中包括一条南部分支,在前往坎大哈和印度途中穿越赫拉特。因此,在当时赫拉特成为亚洲各种产品交易的繁荣市场。随着帖木儿王朝的建立,作为“丝绸之路”沿线重要城市,众多商人穿梭于赫拉特地区。赫拉特成为都城后,逐步发展为中亚地区的国际性商业和文化中心,汇集来自各地的商旅、学者、官吏、工匠。王朝的统治者们重视文化交流和发展,通过优厚条件吸引各地优秀学者,促进赫拉特城的文化繁荣。

繁荣的物质、文化交往和频繁的人员流动,也推动了各文明的科学技术交流,使欧亚各文明得以取人所长补己之短,在文明碰撞与交融中实现历史性的进步。帖木儿的继承者沙哈鲁更是一位艺术家、学者和诗人的保护者,在他的倡导下,赫拉特很快成为中亚文明的重要中心。矗立城中的宏伟宫殿、图书馆、花园和公园,给首都增添了光彩。尤其在沙哈鲁统治期间,赫拉特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兴盛,农田水利及手工业都有发展,并且在城内修建了许多清真寺和穆斯林学校。此外,从沙哈鲁时期开始,在近一个世纪之内,由于统治者崇尚艺术和文化,出现了以赫拉特地区为中心的文化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被称为阿富汗的“文艺复兴时代”。作为古代欧亚大陆的交往大动脉“丝绸之路”不仅流动着物质和文化,还承载着各文明的科技成就。赫拉特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也是“丝绸之路”上技术交往重要的节点。正是“丝绸之路”的全线畅通,将各文明在赫拉特的科学技术交流中推向新的高潮。

赫拉特不但是帖木儿王朝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而且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国际贸易城市不断发挥它的作用。在赫拉特城,商店和各种手工业作坊遍及大街小巷,集市上到处都是全国各地的农牧产品。手工业行会和专门营销各种手工产品的“吉美”市场,相互密切交往。赫拉特同巴尔赫、坎大哈、加兹尼、喀布尔等城相比,在与中国、印度、伊朗及欧洲的贸易中占有头等地位。帖木儿王朝时期,从赫拉特向中国、印度等派出使臣,其他国家使臣也来此互访。1413年,明成祖派出了300人的庞大使团访问赫拉特。作为使团的典书记陈诚,同协助他工作的李暹一起,写下了《西域行程记》 和《西域番国志》,记载了这个西域大国的社会风俗、物产、贸易、文化和宗教情况。

作为丝绸之路西段的咽喉锁钥之地,也是为数寥寥的幸存至今的古城之一,赫拉特城在欧亚文明交往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遭受阿拉伯人与蒙古人的征服,赫拉特城长年陷入战乱之中。但此后一度强盛的帖木儿帝国延续了丝绸之路交往的余脉,不仅为赫拉特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使其成为欧亚大陆文明交往的汇集之地,使得赫拉特再度重现于丝绸之路贯通欧亚的盛况之中。(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国外交表态:深化国际合作,共筑世界遗产保护防线

07-30

人文

中塔友谊桥梁:从历史深处到现代合作的跨越

07-08

人文

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盛大启幕

06-27

人文

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瑰宝

06-24

人文

中文热在南苏丹持续升温

04-23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