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战略性重组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推进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在2021年8月25日的央企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上,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央企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下半年将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在输配电装备、现代物流、战略性资源、粮食储备加工、海工装备等领域大力推进央企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作为央企结构调整和重组工作的重点,下一步央企并购将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风险防控和合规管理。同时,“两非”“两资”清退力度也将加大。
央企重组整合动作不断
2021年上半年,央企整合重组案例频繁涌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实施联合重组,中国普天整体并入中国电科,中国船舶集团启动实质性整合……央企重组整合取得积极进展,大动作不断。
“‘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力推进央企重组,体现了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有利于更好发挥大国顶梁柱作用。”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央企重组整合不断向纵深推进,在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2021年6月23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公告,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中国电科规模大,资源与中国普天也是互补的。”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分析认为,随着中国普天的整体并入,新的中国电科将更具规模优势、创新优势和市场优势,更好支撑我国面向数字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其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此之前,由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重组而来的世界级化工巨头在全球业界引起震动。2021年5月8日揭牌成立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资产规模超过1.4万亿元,全球员工22万人。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化工企业,中国中化在化工细分领域布局广泛,有一系列全球或国内领先的业务组合,完成重组后,中国中化拥有扬农化工、安道麦、安迪苏、中化国际、倍耐力等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企业强,则国家强。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均拥有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当前,中国缺乏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是由石油化工大国向强国跨越的一个短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表示。
继8月20日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与辽宁省最大国有企业本钢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告重组后,目前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据了解,两者强强联合后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营业收入达到3000亿元,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成为真正的东北“钢铁航母”。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的组建便是典型代表,目前该公司拥有在役油气管道9.1万公里、储气库11座、LNG接收站10座,资产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
国家管网集团董事、党组副书记李辉表示,加快构建“全国一张网”是深化油气管网运营机制改革的后半篇文章。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省级管网的融入进程,加快西气东输四线等管网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培育发展平台运营模式,加快打造新时代具有国家管网集团特色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
2021年年初,两船重组境内外反垄断审查工作全面完成,两船重组各项工作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船舶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钱建平在会上介绍说。
2021年8月11日,中国能源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换股吸收合并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暨关联交易获得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无条件通过。交易完成后,中国能建将实现在A+H两地上市。
由中国西电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等电力装备企业重组而成的中国电力装备集团,将成为中国电力装备领域航母级企业,资产总额将超千亿元。2021年8月6日,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出资的国网陕西省电力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开启陕西电力“一张网”融合发展新征程。
“央企重组重在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变,实现高质量发展。”刘兴国认为,能否有效发挥“1+1>2”协同效应,增强核心竞争力,履行好企业担负的职责使命,是检验央企重组效果的“试金石”。
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国际地位
央企序列中,真正做到大而强且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还不是很多,而央企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相互间的恶性竞争,也影响了中国制造的技术进步和品牌树立。央企重组的每一小步,对于国家央企国企改革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大步。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吴刚梁表示,合并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提高了其海外业务竞争能力。近年来国际制造业总体上出现产能过剩,合并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恶性竞争,扩大企业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据了解,中船集团与中船重工重组后的新集团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净利润均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企业市场地位更加稳固、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此外,“两钢”“两化”的重组也意义深远。鞍钢与辽宁省最大国有企业本钢强强联合,打造出真正的中国“钢王”,增强了中国钢化的影响力,有效提升了国家钢化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化集团、中国化工通过重组实现强强联合,切实增强中央企业在种源、化工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保利集团重组中丝集团、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有序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企业集中,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可以说,央企重组是国家结合当下国内外局势,深思熟虑之后提出的可行性极强、后果优势明显的重要政策。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央企要进行前瞻性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和基础性产业,因此,必须要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再将发展经济的技术和数据掌握在自己手中。央企重组是为了减少同质化竞争,补齐产业链短板,增强抗风险能力。央企重组不仅会打通产业链,也会为双循环提供内在的产业支撑,同时减少竞争消耗,优势互补,增强企业国际话语权和产业主导权。
央企合并浪潮将适时出现
一直以来,央企对内的分立、剥离等“塑形式”的重组都在进行,且正在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央企重组远不是兼并那么简单。就像是健身,人不仅要通过补充营养让自己壮实起来,也要配合有针对性的锻炼来塑形。企业也一样,要的是精壮,不是肥壮。再大的企业,如果只是一坨肥肉,肯定是跑不快的。
这些年来,央企通过整体上市或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来优化资本结构,通过成立新公司、事业部改革进行资产和业务重组、专注主业,通过产权交易“清理包袱”,通过管理体制改革进行管理、人员的重组等等。其中,剥离、分立等“塑形式”的重组变得越来越重要。
国资委早在成立之初便强调,各中央企业要突出主业,抓紧研究企业间的非主营业务同业重组。
2009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重组长安汽车集团。这是首例央企汽车资产重组,也是国内最大的汽车业重组案例。它避免了各大汽车巨头之间的同业竞争,也为央企之间进行产权置换和剥离整合提供了经验。
2011年9月,国资委下发《关于中央企业国有产权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首次规范了央企之间以及央企与地方国企之间国有产权置换的操作原则和方式,让不同企业能够通过所持产权、资产进行交换,各取所需、做强主业。
2011年,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的邵宁表示,中央企业要做好内部资源整合。并购重组不能只吃进,不消化,在并购的同时还要做好业务剥离,把有限资源集中发展优势业务。
此前,央企引发最大反响的一次业务重组应数非主业宾馆酒店和房地产业务的剥离重组。很多央企“退房”,选择的是在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的方式。邵宁当时表示,前几年做的剥离,主要是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今后,要逐渐将非主业、非战略性业务剥离出去,即使是盈利的业务,如果不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也要坚决退出。
2015年4月,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在中央企业规划发展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更加注重调整布局结构。央企要坚持立足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利用高新技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产业整合和内部资源整合力度,剥离重组长期亏损业务和低效无效资产,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行业竞争力。
黄丹华在会上强调的“用好用活股票市场和产权市场”,其目的是“促进项目融资、孵化注资和产权流转”,既适用于合并收购,也适用于分立剥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与世界、国家、产业都息息相关,企业的战略创新发展也与整体经济形势紧密相连,企业重组也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最典型的就是经济危机开始的头几年,扩张性重组会陷入低迷;而随着经济复苏,将会出现一波兼并潮。
如今,中国企业正在迎来与全球企业接轨的重组时期,兼并、分立、剥离等各类重组动作的频率都会升高,由内而外地革新将引导央企做优做强做大。
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在国家战略、市场规律双轮驱动下,具备竞争对手国际化、产业发展有潜力等条件的央企之间的强强联合将会适时出现。
不过,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两个大企业合并,就像是两颗行星的碰撞,最重要的是“战略协同”,要融合,不能碎裂。协同就是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其中增值部分的产生来自于协同。没有战略上的协同就不会出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市场运营效率的提升。因此,强强联合是一件在任何环节都要慎之又慎的大事,合则必成,否则代价太大。(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桑晓梅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