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海上施工作业的总协调负责人,侯静需要从技术、进度、安全、质量等各个环节把控深水管缆施工作业,带领团队和工期赛跑。在她的周密布置和专业指挥下,现场工作紧锣密鼓、忙中有序。
2021年6月25日,中国海油宣布“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投产。这是几代海油人梦想的凝聚和心血的结晶,也是许多像侯静一样的工程师数年热情和精力倾注的结果。
中国人也能行
从渤中油田,到流花、荔湾油田,再到“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参加工作20多年来,侯静参与、见证了中国海洋油气开发的一次次跨越。
2015年初,侯静加入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前期研究设计项目组,承担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项目的自主研发设计工作。
为推动国内产业链发展、降低工程投资,她和团队充分利用自有资源设计系泊系统、深水钢悬链立管、海底管道和水下生产系统安装方案。
在设计钢悬链立管管材时,项目组发现管材关键材料只有国外厂家掌握。“是否可以采用国产化替代方案?”然而,国产化的想法刚刚提出,问题便接踵而来——如何突破设计瓶颈?怎样解决施工瓶颈?国产化设备能否实现创新?
“外国人能行的,我们中国人也能行!”面对质疑声,侯静很坚定。
侯静和同事立即展开管材力学性能指标研究,分析国内各钢管厂家综合能力。在论证了管材国产化技术可行性并系统地制订国产化方案后,她向项目组提出在“深海一号”项目中采用国产钢悬链立管管材的建议。
朝着这一目标,侯静带领团队与国内供货商合作,经过对管材为期一年的联合研究、分析和试制,终于研制出各项性能指标均优于进口管材的钢管。国产钢悬链立管在“深海一号”成功应用,节省费用约2000万元。
连续奋战156天
2018年,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深海一号”大气田技术支持项目组,全面参与大气田的后续建造、施工和调试工作,经验丰富的侯静被任命为项目组深水管缆部经理。
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参与海上作业的国外铺管船不能准时就位。为保证项目进度按计划时间推进,侯静随即提出由“海洋石油201”铺管船替代作业。
通过尽可能排除制约作业效率的各类因素,优化施工工艺、创新海管铺设方法,最终“海洋石油201”铺管船创造了单日铺设3.4公里的作业纪录,仅用时5天就完成7套海底管线终端的安装,提前12天完成海管铺设工作。
2020年,“深海一号”接入崖城天然气海底管道水下带压开孔作业时,突遇海底阀门无法密封,而此时台风即将到来。
“一定要赶在台风到来前恢复阀门功能,否则会有安全风险!”查阅阀门资料、回顾开孔作业过程、一步步梳理解决方案,侯静沉着冷静地在现场指挥。
经过80多个小时的不断尝试,阀门功能终于恢复。此时,阵风已达到9级,海浪不断拍打着甲板,侯静已全身湿透,可即便如此,她还是一直等到潜钟安全回收才放心返舱。
海上作业是集体作战,为统筹庞大的作业团队、节约施工费用,“深海一号”气田开发项目开展海上作业两年以来,侯静一直坚守在作业现场,见缝插针地安排作业内容,推动实现多船组24小时不间断协同作业。
她每天第一时间更新关键作业数据,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详细规划每条船的作业计划,主动把控细节、解决现场问题。一本本海上施工作业笔记,见证了侯静在海上一线连续奋战156天的辛苦付出,也见证了海上作业较计划提前16天完成、节约上亿元费用的成绩。
坚韧和细腻是她的优势
“虽然春节还没到,但是你一走,我们就觉得这个春节已经结束了。” 2021年春节,侯静再一次接到随船出航施工的通知。她拎起行李箱,没能兑现向父母许下的团圆承诺。
因为工作原因,侯静与家人聚少离多。常回家看看的愿望渐渐变成了奢望,“深海一号”的施工现场成了她另一个家。“深海一号”就像一座钢铁之城,大部分时间里,这座钢铁之城的施工现场只有侯静一位女性工程师。
在青岛建造场地,她爬上平台进行立管的清管试压工作,为“深海一号”海上调试保驾护航;雪中的烟台大合龙场地,气温低至零下十几度,她和男同事一起在平台上测试立管提拉设备,手脚冻到失去知觉。
疫情防控期间,她在外籍铺管船累计工作68天,把控施工质量、优化施工工序,共计节省18个船天、6000多万元费用,外籍施工总监也对她竖起大拇指。
虽然女性从事海洋工程这个行业会面临种种想象不到的挑战,但侯静认为,正是女性的坚韧、细腻让她具有更好把控工作细节的优势。
在这座钢铁之城中,她事事看在眼里、放在心上、追求极致,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团队的尊重和信任,也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科研和生产一线发光、发热。(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