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一年岁尾最后一个月。在先秦古历法中也称为除月,除旧布新之意也。古代有两种历法,一种一年十个月,一种一年十二个月。作为腊月或者除月,两种历法时间不同。一种是十月,一种是十二月。
十二月立法以冬至后三十日为腊月。腊,猎也,腊、猎古字可以相通用。
腊月之俗,起于狩猎,以冬季十二月为狩猎之月。据《礼记》,冬季凿冰取鱼,也是狩猎活动之内容。所获猎物,或熏或腌制,是即为制作腊物(腊肉)。
《说文解字》曰:“冬日后,三戊,腊,祭百神。”在24节气中,腊月正于大寒至新年即将到来的期间。
关于腊月,古代有不同的名称和礼俗。汉荀爽《礼》传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在古人心目中,腊月非常重要,至少具有四重意义:
一、是狩猎和熏制腊物之月。
二、是祭祀和敬奉百神之月。
三、是洒扫和大清理之月。
四、是除旧布新,驱逐鬼蜮瘟病之月。
腊节是中国最古老、最热闹的节日之一。《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门闾,腊先祖、五祀,劳农以休息之。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孔颖达疏:“腊,猎也。谓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五祀也。”五祀,或以为家宅五神,门神户神等,但我认为是五行之神。
在先秦至汉代的风俗中,腊月也称为大索之月,索即清扫和清除。其中一项重要活动是把仓库的存粮收拾出来吃掉,腾出库房准备储入新粮。这可能即是腊八粥的起源。蜡祭是年终以多种祭品祭祀农神等。
《礼记·郊特牲》记:“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祭百种以报啬也。”“万物育功民者,神使为之也,祭之以报焉”。
伊耆氏时代有《蜡祝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古代腊日节有在社庙和宗祠祭祀祖神,敲鼓、击鼓为庆的习俗,称为蜡鼓,也称为社鼓。同时要吃去献祭的肉和酒,称为腊酒。
《周礼·春官》曰:“国祭蜡,则吹《豳》颂,击土鼓,以息老物。”
《豳风·七月》:“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此诗庆祝岁终丰收,表达农人岁终获得新稻酿酒,祝福健康长寿万寿无疆。
《礼记》记子贡观蜡,感叹“一国之人皆若狂”。孔子回应这是应该的:“百日之劳,一日之泽。”(《礼记·杂记下》)
据记载,腊日节敲鼓的活动,在新年的节日前一天进行。应劭《风俗通义》又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中包含除旧迎新的意义。《史记·天官书》记述西汉时腊节的情形,曰:“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东汉时腊日也是庆祝日,岁终大祭,吏民宴饮。
此日还要举行除旧迎新的一系列仪式,其中之一是面具舞蹈,此俗在先秦叫做大傩,是一种驱逐瘟疫和疾病的的宗教性仪式。
东汉高诱注《吕氏春秋》季冬:“大傩,逐尽阴气,引起,为羊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细腰鼓,驱疫,谓之逐除事也。”
击鼓是为了振奋武威,也是为了模拟雷声,召唤雷雨。此俗流传到岭南闽粤桂,遂有迎春击铜鼓之俗。
在西部及西南,大傩是一种驱逐鬼怪的狂热舞蹈活动,称傩舞或傩戏。
而在中原地区,自战国时期以来,腊月迎新还有一项极重要的活动,即燃烧爆竹。堆放半干的竹子,点燃令其爆裂做响,认为此爆响之声可以辟邪驱逐瘟神。
唐宋以后,黑色火药发明,出现了炮仗等,于是取代了除岁爆竹。
腊月还乡团聚也是华夏之古老风俗。《汉书》《严延年传》记严延年在洛阳任官,“延年母从东海来,欲从延年腊。”过完腊月新年,才回东海。颜师古注曰:“建丑之月为腊祭,因会饮,若今之蜡节也。”
最近二十年来,风俗浇薄,国人越来越数典忘祖。几乎无人知道一些古老风俗的起源,包括过年,已经越来越没有年味道也。一叹!作者/何新(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