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以来,西北暖湿化趋势越发明显,暖和湿是最重要的两种气候属性,变暖意味着气温升高,变湿则意味着降水增加。
暖湿趋势明显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西北地区与全球一样,自工业革命以来的100年多年气温一直在波动上升,而且还明显比全球和中国上升的幅度更大,尤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升温显著加速,所以西北地区正在变暖的趋势是确定无疑的。
除此之外,诸多研究表明,近50年来中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这与中国其他地区降水略增甚至减少的趋势明显不同。
李宝富在《大气研究》期刊刊登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中,研究小组指出,1987—2010年间,西北干旱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降水变化对年均降水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1.6%、42.4%、18.4%和17.6%。这表明夏季降水明显增多是西北干旱区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同时研究发现,西太平洋副高和北美副高对中国西北干旱区季节降水量和年际降水量变化均具有重要影响。即西太平洋副高(WPSH)和北美副高(NASH)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增强是西北干旱区降水明显增加的重要原因。
其实早在21世纪初,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施雅风院士等专家,就提出了西北地区气候从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判断,认为这是一个将持续数十年的年代际变化。当然,这里的暖、湿,都是相对而言的。大量科学监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专家们当年的判断具有一定先见性。
西北气温降水量逐年增高
而西北降水逐年增加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干涸的湖泊重新复活,在甘肃敦煌,已干涸约300年的湖泊哈拉齐再漾碧波。随着水流持续补充和降雨增多,哈拉齐水面已经比较稳定。
甘肃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下游,干旱缺水,年均降雨量只有113毫米、蒸发量却达2644毫米。近些年,民勤全县唯一的地表水源石羊河来水大幅增加,石羊河的尾闾湖青土湖曾干涸半个多世纪,现在重现波光粼粼、水鸟飞翔的美景。
甘肃省水文局地下水位观测站的观测数据显示,2018年,青土湖地下水位埋深比2007年上升近1米。民勤盆地地下水位停止下降,部分区域开始回升。
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尾闾湖泊、有大漠明珠之称的东居延海,曾在1961年和1992年先后干涸。而如今的黑河尾闾和东居延海已经连续实现17年不干涸,水域面积达到了三四十平方公里。
而随着西北暖湿化越发明显,很多人就问,楼兰绿洲是否能够重现,西北是否将重新成为塞上江南。楼兰,是中国西部两汉魏晋时期一个绿洲城郭国,位于东经98°22′22″,北纬40°29′35″。即今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马干沙漠东部,楼兰在上千年前且是一片充满水草以及牲畜的绿洲,根据历史资料《汉书》中的记载,其中描写了楼兰的景象:“多蒹葭、枝柳、胡桐树、百草。民随畜牧,逐水草”。完全是一幅塞上江南的景象。然后如今,楼兰早已成为了一片荒漠,当初"膏壤,沃野千里"的西北如今也成为了荒漠戈壁。
不过,目前来看,西北想要重现楼兰绿洲,短时间还是不太可能。目前西北地区西部降水量平均每10年只增加约10毫米, 三十多年累计不超过35毫米,当前降水量其实还没有超过上世纪初的水平。西北地区整体的降水量也只比低谷时增加了10%左右,甚至只与上世纪60年代相当,仍然处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范围。所以,目前的变湿趋势只是量的变化,不足以改变基本气候状态。
西北地区仍将是温凉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变为温暖湿润气候。另外,随着西北暖湿化,西北冰川开始融化,西北部分地区水资源的增加,并不是来自于降水和环境的改善,而是冰川消融和冰冻圈衰退的结果。
因此,西北地区暖湿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增加、高原铁路和公路冻土地基变化以及气象、水文、地质、交通、生态等灾害风险不可忽视。
不过,西北暖湿化带来的不仅是灾难,还有机遇。随着西北地区降水不断增加和气温持续上升,区域气候条件会有所改善,气候舒适度会有所提升;水资源总量也会有所增加,水循环机制会有所改善,径流量和湖泊面积会有所增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会向好发展,一些脆弱敏感区域的生态退化趋势也会有所遏制;农作物适宜种植面积会有所扩展,农业气候资源会有所优化;气候分布格局有可能会发生某些小幅调整,小部分干旱气候区可能会转为半干旱气候区。(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工程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