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一个被人戏称为“堂吉诃德式”风口的产业,为实现碳中和,全世界都将希望寄托在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上,中国尤其积极。“2021年,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300多项储能相关政策,产业链投资计划超过1.2万亿元。新兴储能企业在融资和技术上也有很大突破。”储能产业作为构建新型电力体系、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装备基础和关键支撑技术,在当前快速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呢?
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2021年,储能行业发展速度有多快?有一组数据可以直观展现。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增投运电力储能项目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吉瓦大关,达到10.5吉瓦,其中,抽水蓄能新增规模8吉瓦,同比增长437%;新型储能新增规模首次突破2吉瓦,达到2.4吉瓦,同比增长54%。
会议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2022白皮书》指出,国家层面明确了2030年30 GW的储能装机目标,14个省份相继发布储能规划,20多个省份明确了新能源配置中对储能的要求。新增100兆瓦项目(含规划、建设、运营)数量再次刷新纪录,达到78个。技术上,除了锂电池,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技术也成为我国新型储能装置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压缩空气,首次实现了全国乃至全球100兆瓦规模项目的并网运行。
“储能发展超出业内预期。一系列利好政策颁布,技术不断突破,项目装机规模大幅增加。”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陈海生表示,中国储能产业实现了从商业化初期到规模化发展的转变。
从总量来看,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吉瓦,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同比增长30%。其中,抽水蓄能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39.8吉瓦,同比增长25%,所占比重与2021年同期相比再次下降,降幅为3个百分点;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29.7兆瓦,同比增长75%。
行业发展仍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储能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较大挑战。“从已建项目来看,多数项目尚未形成稳定合理的价格机制,调峰、调频以及容量补偿的市场机制细则仍是空白。有些企业‘跑马圈地’,有些项目透支未来,强制配储项目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陈海生谈到新型储能时表示,继2021年北京“4·16”大红门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后,全球又陆续发生了10多起重大安全事故。时至近日,行业尚未能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和公认的解决方案。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刘亚芳表示,作为新技术、新业态,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多样、应用场景丰富,遍布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相关标准和生产规程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修订。
经济性是行业规模化发展前提。“新型储能成本疏导机制涉及面广,实施难度较大。”刘亚芳坦言,新型储能规划布局与调度运行不协调,总体利用率较低。各单位要将规划设计与建设运行有机统一,把推动新型储能发挥其价值摆在首要位置,为各种创新技术、研发应用开拓更广大空间。
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副教授钟海旺看来,目前,储能参与电力辅助服务的种类较为单一,“有些储能电站只参与调频,有些电站只参与调峰。但实际上,储能在不同时间段可以提供不同的辅助服务,通过‘分时复用’的商业模式,提升储能电站的收益。”
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储能已成行业共识。国家电网副总工程师冯凯坦言,若没有储能等可调节资源的支撑,电网系统调节能力存在较大缺额,不足以支撑高比例新能源高效利用和高占比变量替代,“按新能源利用率95%测算,在不考虑新增煤电灵活性改造、新型储能以及需求侧响应资源的情况下,2025年公司经营区的调峰缺口约0.8亿千瓦,2030年调峰缺口约1.6亿千瓦。”
《储能产业研究2022白皮书》指出,储能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技术和战略战场,有望形成一个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大的全新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保守估计,2026年新能源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48.5 GW,2022-2026年复合年增长率为53.3%,市场将呈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理想场景下,储能的配套供应链和商业模式日臻成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李泓进一步表示,“十四五”期间电化学储能的发展有具体的目标。与“十三五”时期相比,发电成本有望从0.4元-0.6元降低到0.2元以下;使用寿命从8-10年提高到20年。“储能电站具有智能控制、智能监测和检测、智能感知。万一突发系统事故,不存在起火爆炸问题。”
行业发展,少不了榜样的力量。会议还发布了“2021年度中国储能企业排行榜”,宁德时代获得储能技术提供商、储能电站出货量双料冠军;上能电气储能变流器装机规模排名第一。(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设计/王霞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