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SNEC盛会再度盛大召开,其景象既充满了活力与希望,也透露出一些隐忧与挑战。回首过去的一年,光伏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市场调整,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产品价格却呈现下滑态势。再度聚焦这一行业盛会,人们不禁感叹光伏产业在这一年中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前,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整个产业仿佛陷入了寒冬的冰河期。
6月11日,全球光伏领袖齐聚一堂,在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展览会前夕的全球光伏大会上共议行业现状。众多行业领袖纷纷表达了对当前光伏行业格局的深刻感慨,焦点集中在全球化的新挑战和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上。同时,光伏行业当前严峻的内卷现象也成为了讨论的热点。尽管业界对光伏行业何时能够走出这一市场周期的低谷没有明确的预期。
无序竞争亟待破局
不过,这并未影响业内的参展热情,本届SNEC光伏展移师国家会展中心,展览面积超38万平方米,全球超3600家企业将参展,预计观展人数超过50万人次。展出内容则包括光伏生产设备、材料、光伏电池、光伏应用产品和组件等。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围追堵截。在上述大会上,一位行业专家的描述或许是当下光伏产业的生动写照。作为新三样和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光伏产业亟需一场浴火重生。
根据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的观点,当前光伏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如硅料、硅片、电池和组件等,其成本已经逼近甚至跌破现金成本线,导致整个产业链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光伏产业本轮的震荡调整中,虽然整体产能得到了约3倍的显著扩张,但行业的利润率却大幅下降,降幅高达约70%。
此外,欧美贸易壁垒的设立限制了光伏产品的出口,导致外需减少、出口量下滑,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光伏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朱共山认为,造成当前光伏行业陷入激烈竞争和超级内卷的主要原因包括多个方面的叠加效应:首先是供给侧的同质化竞争,使得产品差异化减少,竞争加剧;其次是资本的盲目跟从,导致产能过剩;再者,跨界企业的加入也加剧了市场竞争;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无序竞争和代建驱动,以及需求端过于依赖低价中标策略等因素,共同将光伏产业推向了一个局部看似优化但难以达到全局胜利的困境。
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高纪凡也提到了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资,资本市场过度逐利、推波助澜,地方政府过度招商、一哄而上,金融机构无序投放、遍地开花等乱象。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策略被视为本轮光伏行业内卷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推动行业摆脱当前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政府部门仍然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光伏行业正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要求各方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共同构建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格局。
高纪凡建议,中央政府要统筹规划,地方政府不能一哄而上,要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避免招商以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损失。同时,要进一步压实相关管理部门、金融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的责任,在市场准入、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执法,才能形成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促进地方经济、保障金融安全。
不久前,生态环境部等14个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朱共山针对光伏行业的发展,呼吁政府部门加大政策实施力度,并强调了引导光伏应用端招标采购主体改变最低价中标模式的重要性。他强调,应以低碳发展为导向,对低碳表现优异的企业和产品给予正向激励。特别地,他建议政府对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大科技迭代能力、碳减排指标突出且在全球脱碳技术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绿色低碳科技产品,提供保护性和扶持性的支持。希望政府能够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光伏行业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低碳、高质量的竞争,并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绿色低碳科技产品给予特别的支持,以促进光伏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讨论如何推动光伏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时,多位企业领导人都着重强调了技术创新的关键作用。朱共山特别指出,当前光伏行业内卷现象的加剧与行业在技术上遭遇的瓶颈有密切关系。他强调,科技发展的上限实际上决定了产业发展的上限。目前,光伏行业的技术溢价和发电增益的边际效益正在减小,而局部的技术改进已不足以抵消供应链失衡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正是产业链被迫陷入内卷的根本原因。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过去三四年间,光伏行业并非缺乏技术创新。从改良西门子法块状硅到先进的颗粒硅技术,从传统的小尺寸硅片到大型化、超薄化的硅片,再到从PERC电池到TOPCon、HJT、xBC等先进的N型电池技术,这些创新都展现了光伏行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活跃和进步。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光伏产品的性能,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那又是什么造成了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快速递减?高纪凡提到的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泛滥,跨界跨行的企业和原有公司的高管出去创业。随意侵犯其他公司的知识产权能够成功的话,哪一个企业有动力投资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从事技术创新和研发?如果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不能得到严惩,就不可能走出以创新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此,高纪凡建议应全力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高纪凡也分享了天合光能目前的一些做法,即将太阳能电池和组件核心专利授权给第三方企业,这些企业在专利授权下与天合进行产能合作,这样既能构建创新资产保护和产业协作的新格局,也能逐渐打破各自为战、过度投资的状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呼吁也得到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的响应。一方面,钟宝申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即光伏行业核心是创新驱动,无论是过去的硅料冷氢化技术还是金刚线切割技术,都促进了行业规模不断壮大、成本不断降低,而成本降低的最核心还是技术驱动。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知识产权保护有所缺失,导致先进技术扩散太快,行业信奉拿来主义。有些创新企业引领了技术进步方向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也有些企业研发了不错的技术,但在经营上遇到种种问题,被更多的企业取代,因此,行业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应对全球化布局新挑战
在2024年SNEC光伏展即将召开之际,国内光伏企业面临了最新的挑战,即位于东南亚的工厂遭遇了停产危机。此前,这些东南亚工厂主要承担了向美国市场出口光伏产品的任务。然而,由于美国方面的政策限制,这些工厂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产品出口困境。美国于2022年6月开始对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部分光伏产品实施了进口免税政策,该政策原定于2024年6月6日到期。然而,随着这一政策到期,美国对东南亚四国的光伏关税豁免也随之结束。此外,美国还启动了针对东南亚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预计的税率非常高,这可能进一步限制东南亚光伏产品向美国的出口。
在上述大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提到了对下一阶段出海的思考。例如,朱共山提到,去年全球光伏吉瓦级市场国家达到32个,今明两年将沿着一带一路拓展到50多个。欧美、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愈发重视本土产业链的自主性与可控性,不断挥起关税大棒,倒逼中国光伏从取道东南亚曲线出海向全面出海转变,从单一的技术、产品出海,向包括设备、原材料等在内的产业链抱团出海转变。朱共山预计,三到五年内中国光伏行业将完成第一阶段的全产业链出海,面向美国、欧洲、东南亚、印度、中东、北非、南美等全球重点区域,汲取第一阶段的出海经验教训,合理利用WTO规则,建立全球化运营新优势。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石永红强调,光伏产业作为新兴行业正受到欧美国家的连续挑战,同时,印度等国家也积极寻求在全球市场上扩大份额,与中国争夺市场份额,这构成了中国光伏产业当前面临的新形势。通过具体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变化:尽管2024年1至4月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量达到23.09亿个,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2.5%,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但与此同时,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金额却出现了显著的下滑,仅为119.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31.9%。
石永红认为,光伏行业基本上五年面临一次调整,这次调整可能引发新的大洗牌,有些企业被兼并重组。不过,在知识产权、创新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欧美市场对于碳足迹等新的要求,并在全球合理布局。他也强调了走出去要进一步主动谋划的重要性,东南亚产能过于集中,受到美国调查的影响很大,证明这种模式不可行,企业应思考下一步全球化要采用何种模式,与此同时,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在东南亚市场遭遇挑战后,多家光伏企业纷纷公开表示将坚定执行全球化布局战略。其中,天合光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公司已经前瞻性地在美国和印尼展开组件产能的布局,目前都处于建设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尼工厂预计将在2024年第三季度投入生产,并且这一项目的合作伙伴是印尼国家电力公司,这进一步增强了项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天合光能明确表示,他们将通过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全球化布局,以及本土化的运营模式,来增强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并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除东南亚市场外,中东地区已成为众多中国光伏企业的新目标市场。自去年起,包括协鑫科技、TCL中环、天合光能等在内的多家企业纷纷公布了在中东的投资计划,这些计划涵盖了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以及辅材等整个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显示出中国光伏企业对中东市场的重视和布局的决心。(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机械栏目编辑/周应雯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