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中企神助力,伊拉克 “气荒” 变 “气足”!
见道网 2025-04-07 16:36
  • 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的建设为伊拉克居民提供高效的天然气
  • 伊拉克总理苏达尼亲手转动阀门的那一刻天空仿佛“亮了”
阅读本文需要
4 分钟

晨曦初绽,底格里斯河畔还萦绕着朦胧薄雾,伊拉克南部米桑省哈法亚油田周边,村民海德踱步走进厨房,开启平凡又崭新的一天。他轻旋燃气灶旋钮,刹那间,一团灵动的蓝色火焰“噗”地蹿升而起,好似被唤醒的神奇精灵。海德嘴角上扬,一边煮着早茶,一边喃喃感慨:“这火焰可太重要了,如今做饭轻松省事,夏日里也不必再为突然停电而发愁,日子舒坦多了。”

谁能想到,改变海德生活的这股蓝色火焰,竟源于一座由中企投资建设的工厂——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它正以悄无声息却又震撼人心的力量,重塑着无数像海德这般普通伊拉克民众的日常,更在伊拉克复杂棘手的能源困局中,劈开一条破局之路。

伊拉克,这片土地下蕴藏着海量油气资源,堪称“富得流油”。然而,历经战火洗礼后,石油炼化、天然气处理环节短板尽显,“气荒”“电荒”如阴霾般笼罩,长期依赖从伊朗进口天然气与电力维持运转。今年3月,美国终止伊拉克进口伊朗电力的制裁豁免,还步步紧逼,要求其停止进口伊朗天然气,能源自主瞬间成了关乎伊拉克经济脉搏、民生冷暖的燃眉之急。

恰在此时,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正式投产,宛如一场及时雨。这座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精心打造的工厂,于去年6月宣告建成并投入运营,是伊拉克首个上规模的油气协同项目。它宛如一台超级“能源转换机”,每年能处理约30亿立方米的油田伴生气,其中约22.5亿立方米商品天然气输往下游电站,化作50亿千瓦时电能,足够400万户家庭使用,当地电力短缺难题得以大幅缓解。不仅如此,每年近86万吨液化石油气从这里产出,罐车满载,驶向米桑省及周边地区,改善着居民生活;约90万吨轻质原油、1.5万吨工业级硫磺也同步诞生,全方位提升了当地社会经济效益。

谈及项目建设,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东地区公司总经理蒋峰满是自豪:“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运用了大量世界顶尖的中国技术与产品,我们不只是造了一座厂,更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深深扎根在这里。”

在工厂工作的伊拉克当地员工扎伊娜布,每当看到一辆辆罐车满载液化石油气有序驶离,眼神里满是兴奋与憧憬:“瞧啊,天然气变成了带动经济腾飞的‘黄金资源’,打心底里为这变化感到高兴!”

去年,伊拉克总理苏达尼亲临项目投产仪式,亲手转动阀门,对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赞誉有加:“这是伊中合作的光辉典范,为伊拉克高效利用天然气、保障电力供应筑牢根基。”

自入驻哈法亚油田的15年间,中方企业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底,尤其在环境保护方面不遗余力。哈法亚合同区块东南方向毗邻受《湿地公约》保护的哈维宰湿地,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据中国石油(伊拉克)哈法亚公司总经理方甲中介绍,中方严格对标国际环保标准,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湿地生态保护,定期对水、土壤、大气以及生物多样性展开监测。这般努力卓有成效,候鸟栖息的“天堂”得到妥善守护,收获伊拉克政府与当地民众一致认可与赞扬。扎伊娜布由衷感叹:“中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太让人佩服了,油田开发时降低碳排放、减少污染,还用心呵护湿地,对伊拉克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暮色渐浓,哈法亚天然气处理厂灯火通明,与远处村落的万家灯火相互交织、熠熠生辉。这座凝聚着中伊合作心血的工厂,正源源不断为伊拉克能源自主与绿色发展注入磅礴力量,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未来。 (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尹世乾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山推力量,在废墟中打通震区生命线

6天前

特写

洛阳首创蜂窝状配式路面技术破解道路开裂难题

03-27

特写

安徽省新能源商会成立 助力产业协同发展

03-27

特写

启动 | 50项零碳目标战略项目

03-27

特写

潍柴这件事是真的瞒不住了!

03-27

特写

江西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千亿项目落地

03-25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