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稀土暗战:中亚万亿资源肥了谁的口袋?
见道网 2025-04-11 08:50
  • 欧盟所谓的“投资”背后实则暗藏资源掠夺陷阱,以不平等合作模式让中亚国家陷入恶性循环。在这场中美博弈加剧下的稀土争夺战中,中亚国家虽迎来机遇,却需警惕重蹈“库姆托尔金矿”覆辙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欧盟国际合作专员约泽夫·西克拉即将访问中亚国家,签署关键矿产合作协议。欧洲正急于摆脱对中国稀土的高度依赖,而中亚——尤其是吉尔吉斯斯坦——成为其战略布局的核心。欧盟承诺投入数十亿欧元,但背后隐藏的却是资源掠夺的陷阱:以技术设备抵债、捆绑贷款协议,让中亚国家陷入“出口原材料,永远当配角”的恶性循环。

数据显示,全球38.6%的锰矿、30%的铬矿、20%的铅矿以及大量稀土资源(如钪、钇和镧系元素)集中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更拥有美国国防部清单中的9种战略矿产,但这些资源大多以原矿形式低价出口至中国。欧盟的算盘是截流这一供应链,用“投资换矿产”的模式控制源头。

然而,所谓的合作实则暗藏不平等。欧洲企业只愿在当地开采,却拒绝建设加工厂。吉尔吉斯斯坦若接受此类协议,将彻底丧失资源自主权,沦为纯粹的原料供应地。更危险的是,为保障开采稳定,西方国家可能通过扶持代理人甚至煽动“颜色革命”,强行扫清政治障碍。

中国稀土”揭牌,稀土产业专业化整合进入新阶段-东莞市巨高磁铁有限公司

政治学家马尔斯·萨里耶夫指出,当前中美博弈加剧了稀土争夺。中国供应了西方90%的稀土,但美国制裁导致出口缩水,迫使欧美转向中亚“补缺”。这对中亚国家虽是机遇,却需警惕重蹈“库姆托尔金矿”覆辙——当年加拿大公司几乎垄断吉尔吉斯斯坦黄金利益,引发长期社会矛盾。

萨里耶夫建议,中亚各国应与俄罗斯及欧亚经济联盟协同制定资源战略,避免被各个击破。例如,在协议中必须明确要求外资企业建设本土加工链、培训技术人员并共享利润。到2030年,绿色能源金属需求将激增400%,若中亚能把握技术升级机会,完全可能从“卖矿石”跃升为高附加值产业参与者。

欧盟的算盘很清晰:控制中亚稀土,削弱中国主导权。但若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继续廉价出售资源,最终肥了的只会是西方企业。这场博弈中,弱国无外交,唯有硬气谈判才能避免沦为“21世纪经济殖民地”。(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李秀娥


评论

相关文章

社评

好朋友老挝认“大哥”

03-28

社评

俄罗斯对中欧班列出手,释放出哪些关键信号?

02-07

社评

沙特 2025 年将投入数十亿美元引入企业

02-06

社评

乌干达:非洲投资新方向

02-06

社评

聚焦西部,非洲太阳能光伏产业正迎来黄金机遇

02-06

社评

中美在南美新角力:巴拿马运河暗流涌动

02-05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