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铃古道今胜昔,钢铁丝路通四方。4 月 20 日,满载 “重庆造” 聚酯切片的首趟图定中亚班列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鸣笛启程,以每月 2 列的固定频次开启常态化运行,这不仅是山城物流版图的新突破,更折射出中国中西部与中亚经贸合作的蓬勃活力。
自四月以来,中西部大地掀起中亚班列开行热潮。4 月 11 日,甘肃兰州首发 “中吉乌 — 阿” 铁公联运国际班列;12 日,湖北武汉鸣响中亚班列常态化首趟汽笛;13 日,四川成都开出固定时刻中亚班列…… 密集的发车时刻表背后,是日益紧密的区域经济纽带。渝新欧(重庆)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傅坤指出,西部外贸企业开拓中亚市场热情高涨,双方互补需求持续释放,常态化货运班列的开行已成必然趋势。
相比传统 “货等车” 的零散发运模式,图定中亚班列以 “定时、定线、定班期” 的标准化运营带来革命性突破。中国铁路成都局货运专家徐美琼介绍,固定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零散货物多次转运导致的时效与成本难题,让外贸企业得以提前锁定舱位与运价,显著提升物流稳定性。重庆万凯新材料的物流经理林政对此深有体会:“班列常态化后,货物运往乌兹别克斯坦的时间缩短,换装流程简化,为我们开拓中亚市场装上‘加速器’。”
作为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支点,中西部地区正通过一条条物流动脉打通发展新通道。重庆直达阿富汗的班列拓展了中亚线路版图,甘肃首趟 JSQ 图定班列将 183 辆国产汽车运往哈萨克斯坦,推动兰州向汽车出口集贸中心迈进。随着中亚班列、跨里海快运等通道不断完善,四川白卡纸、重庆化工产品、湖北汽车零部件等特色商品加速 “走出去”,哈萨克斯坦优质小麦粉则通过 “反向物流” 端上中西部百姓餐桌,形成双向奔赴的贸易格局。
甘肃省国际物流集团数据显示,依托日益织密的物流网络,当地贸易品类已从铝产品、水果等基础货物,拓展至日用百货、机械设备等多元领域,构建起辐射多国的贸易网络。中国海关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一季度,中西部地区对周边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 7.7%,这条新时代 “钢铁丝路” 正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黄金通道。(此文出自见道官网www.seetao.com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否则必究,转载请注明见道网+原文链接)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尹世乾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