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带你看看中国古建中的祠堂
见道网 2020-09-16 17:52
  • 古代,祠堂相当于封建道德的法庭。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办理婚、丧、寿、喜等,它的建筑相当讲究
阅读本文需要
3 分钟

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汉族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祠堂有多种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为各房子孙办理婚、丧、寿、喜等的场所。在古代,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庙祠

我们常说的寺庙,其中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得多,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专祠

专祠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

宗祠

有的宗祠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但也有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祠堂文化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沉淀着深厚的人文根基,还能从这里寻找到人类前进的足迹。祠堂传达着中华几千年深刻的文化内涵,书写着历代先人的是非功过,保护祠堂也是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中华传统的宗族观念。(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传承栏目编辑/贺玉婷

评论

相关文章

人文

中国外交表态:深化国际合作,共筑世界遗产保护防线

07-30

人文

中塔友谊桥梁:从历史深处到现代合作的跨越

07-08

人文

孔子密码:沉浸式文物数字艺术展盛大启幕

06-27

人文

南越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瑰宝

06-24

人文

中文热在南苏丹持续升温

04-23

人文

走进中国东北大安北蒸汽机车陈列馆

04-12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