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当第一列从北京出发开往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丝绸之路豪华专列经过西安后遇到第一匹骆驼的时候,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丝绸之路的神经应该是猛烈的跳动了一下,古今丝绸之路上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在这一刻的相遇,时空的跳跃性令人感慨。
千年丝路几度沉浮
公元前139-115年,张骞受汉武帝委派曾两次出使西域,这两次出使共历时14年,其中张骞两次遭到匈奴扣留软禁,时间长达11年之久,“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的张骞,通过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凿空”,将大量西域资料带回了长安,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他带回乌孙使者,并促成西汉与西北诸国频繁联系。公元前115年,屡遭劫难、九死一生,张骞所付出的努力使得“丝绸之路”正式开通。
但是,西域诸国仍未完全摆脱匈奴的控制,楼兰、车师等国在匈奴的策动下,经常劫掠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臣和商队,此时刚刚开通的丝绸之路极为脆弱。为此,元封三年(前108年),汉武帝命汉将王恢率骑兵击破楼兰,命赵破奴率军击破车师。元封六年(前105年),西汉又与乌孙王和亲,联合挟制匈奴。同时为了打破匈奴对大宛的控制并取得大宛的优秀马种汗血马,汉武帝命李广利领兵数次进攻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在付出沉重代价后,攻破了大宛都城,西汉在西域声威大振,确保了西域通道的安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至此畅通。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丝绸之路之所以闻名中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古代在与欧亚大陆上同时代其他外邦通商的过程中,通过丝绸、瓷器、茶叶、珠宝等商品的贸易而带来的整个欧亚大陆在文化、经济、政治、科技以及宗教方面的交流,以及这些交流给这片大陆带来的深远影响。
横跨欧亚、纵贯古今的丝绸之路拥有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其名字的由来却是近100多年的事。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广泛运用。
经过100多年的变迁,如今人们口中的丝绸之路有了更宽泛的指向,广义的丝绸之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西汉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
历史学家根据对史书方志和考古文献的研究得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属于古丝路的兴盛畅通时期;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公元初~6世纪后期)、五代及两宋(公元10世纪初~13世纪后半叶)和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0年)为古丝路相对荒芜沉寂时期。此外,大量史料还说明,在古丝路兴衰变迁中,即存在总体畅通繁荣期中的短期阻塞或某一分支路线的荒芜(在新疆境内尤其如此),也存在总体衰废期中的短期复苏或某些路段的畅通。值得注意的是,自唐代以后,我国经济重心渐次向东、南方转移,加之“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兴起,“绿洲古路”逐渐沉寂。
一带一路不忘初衷
稍稍留意丝绸之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便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古丝路兴盛畅通时期的西汉、隋唐、元代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大一统朝代,这些时代的集中特点便是兴盛、繁荣、统一,而古丝路相对荒芜沉寂时期的东汉、魏晋南北朝、五代两宋时期,都属于我国古代的战乱、贫穷、分裂时期。
唯独明、清两代比较例外,虽然同为大一统时代,但明、清两代的各自时期特点非常明显。明朝有举世闻名的“郑和下西洋”,这与我国唐宋时期发生的经济中心南移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并非偶然。清朝的特殊则更多的来自于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闭关锁国的政策全面影响了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两个方向,这也是清朝逐渐走向没落和衰朽的重要原因之一。
“每逢中土兴盛,必携友好交往而来。”这是基于我们民族的发展需要,同样也是源于我们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基因。全新的时代,中国正在赋予丝绸之路新的内涵,这里面有传承,也有发展。如今的丝绸之路上,再也看不到夕阳下满载货物穿越戈壁荒漠的古老驼队,在岁月的风沙埋藏他们足迹的地方已经铺上了延向远方的铁轨。驼队变成了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但是这条路上流转的文化、经济、政治、宗教等内容的内核却与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
古罗马帝国的史书上曾记载,有一次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两千年前,罗马皇帝凯撒的一件丝绸长袍引发了整个罗马城邦的轰动,如今,丝绸之路上不同国家间合作项目工地上的机器轰鸣声给这个地区带来的改变却润物无声。
今天的“一带一路”同样包含陆路和海路,但古今丝绸之路的不同之处其实很明显。古代丝绸之路,不管是陆上的还是海上的,主要就是商品进出口的商路, 而古代的皇帝们根本无需推行什么地缘政治或经济战略,只等着四夷来朝。
“一带一路”则明显是中国主动外推的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战略。这一战略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客观需要。比如,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产能过剩(钢材过剩尤其突出),急需寻找出路。从宏观战略角度看,中国的崛起引起关注和一定的地缘政治阻力,必须寻求突破口,而海陆并进无疑是雄才大略。比如,在马来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至希腊等地兴建或收购港口,既配合中国远洋军力发展的需要,也能更好地维护和掌控其日益重要的能源与海上经济命脉。
另外“一带一路”对参与国家的意义也不一样,以前丝绸之路更多的是带给沿途国家不一样的异域商品,同时可能因为这些商品的流通而带来的一些文化、科技、政治、经济、宗教方面的交流附加,说到底,商品交易为主。今天的“一带一路”带给沿途国家的是发展和繁荣,而不仅仅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多样性。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他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中说到:“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机械栏目编辑/王旭芳
评论
写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