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
见道网 2021-04-25 15:02
  • 世界能源通道合作一直受到世界大国的全球化能源市场战略影响,当前中国形成的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已承担起保障国家能源供需平衡的任务
阅读本文需要
14 分钟

2019年12月2日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投产通气,标志着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全部建成投产,中国油气管道工业实现了油气进口“四面八方”的格局。

在中国,管道是既古老又年轻的运输方式。早在公元前3 世纪,中国利用竹子连接成管道输送卤水,开启了世界管道运输先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四大油气战略通道建设,抓住经济全球化国际机遇,通过睦邻友好合作,从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方向布局能源进口通道。

在世界管道版图上,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和国内油气骨干管网宛如一只白天鹅,展翅高飞,书写着国际能源合作新篇章。

东北能源通道由中俄油气管道组成,以年输原油3000万吨、天然气380亿立方米。

西北能源通道由中哈原油管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组成,以年输原油2000万吨、天然气600亿立方米,为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成为多国友好合作的经典。

西南能源通道即中缅油气管道,以年输原油2200万吨原油、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续写中缅两国世代相传的“胞波情谊”。

海上能源通道是中国从非洲、中东、澳洲等地通过海运将进口油气送至东部沿海一带,见证中国与各国互利共赢合作成果。

中国管道技术实现从追赶到世界领跑的跨越,建成油气管道13.6万公里,尤其四大能源战略通道的建成投产,缓解了马六甲困局对海上能源运输威胁,对中国及合作国家经济发展生产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俄油气管道穿越西伯利亚冻土

蜿蜒的油气管道输送的不仅是工业的血液,它的走向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地缘政治关系。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攀升,而急需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的俄罗斯,油气发展正逐步将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特别是极具市场潜力的中国。油气为媒,中俄两个近邻国家共同推进互惠合作的意愿愈加强烈。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潘继平表示,中俄天然气合作有助于推进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增加天然气供应,极大缓解中国以煤为主的北方能源供需矛盾。同时,有助于俄罗斯推进油气出口多元化战略,推动远东地区开发,带动国内经济形势持续好转。

作为中国友好近邻的俄罗斯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石油产量和天然气产量均居世界第二,能源产品在其GDP中的比重占40%。预计到2030年前,俄天然气年开采量将达到8800亿立方米至9400亿立方米。

供需相契,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上越走越近。特别是近两年,在两国领导人亲自推动和大力支持下,中俄关系大踏步地发展,两国能源合作也在提速前行。2008年,中俄两国建立了副总理级的能源合作机制,负责统筹协调两国能源合作并及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2009年4月,中俄两国政府签署《中俄政府关于石油领域合作的协议》,同意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并授权中国石油和俄罗斯管道运输公司共同建设;2013年9月,中国石油与俄罗斯诺瓦泰克公司签署股份收购协议,购入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20%的股份权益;2014年5月,中国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中俄东线管道供气购销合同》,俄罗斯将每年向中国输送天然气380亿立方米。

一系列油气合作重大协议的签署,使中俄能源合作提速前行,也让两国认识到互利共赢的合作符合彼此愿景,两个友好邻邦的手再次紧紧相握,两国能源合作也步入实质性进展阶段,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开工更是将两国天然气合作从一纸协议变成了切实的行动。而中俄之间的第二条天然气运输线路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也在建设中,双方于2014年11月签订了《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供气规模为300亿立方米/年。东西两线气流滚滚而来,将使俄罗斯对中国天然气供应量有望达到每年近700亿立方米。随着中国四大能源通道格局构建,全球陆上供气重心向亚太转移,俄罗斯也有望成为东北亚供气的桥头堡。

互为最大邻国,同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中俄双方开展能源合作是内外因共同促成的,这种合作是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多元化进口来源将显著增强中国油气供应能力,减少对单一进口源的依赖,为中国能源安全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而这一合作也有利于俄罗斯实现天然气出口多元化,提高其在亚太油气市场影响力。

能源金桥拉动中国和俄罗斯互利共赢。正如中方负责人出席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境外段开工仪式时所说,“中俄天然气管道将成为联结两国传统友谊和友好合作新的重要纽带”。

中亚油气管道点亮丝绸之路经济带

十七年执着描画,一条优美的能源弧线终于呈现在中国西部大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被业界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的强大引擎。很多人注意到,习近平在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之初,便将目光聚集在能源合作上。他在2013年9月赴中亚国家出访中,曾6次出席见证中石油在中亚油气合作项目。甚至抽出一上午时间,赶到中石油承建的复兴气田第一天然气处理厂参加竣工投产仪式,并对中亚油气合作提出希望和要求。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主力军,中石油近年来在中亚的油气合作不断加快。”中石油党委书记王宜林如是说。特别是举世瞩目的中亚天然气管道,实实在在地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等多个亚洲国家串联并联起来,点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璀璨灯火。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无疑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而能源合作则被认为是重中之重。中国与中亚经济和资源的互补性决定,以油气为代表的能源合作,既是促进中国与中亚各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多赢项目,同时也是造福多国百姓的现实选择。

有“第二个中东”之称的中亚地区是世界瞩目的油气资源富集区。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三个国家的天然气储量合计占世界近1/7。其中,土库曼斯坦一个国家就超过世界1/9,是世界上天然气储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17.5万亿立方米;哈萨克斯坦则是全球第11大油气资源国,特别是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3.3%。而中国则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为中亚油气出口提供了巨大市场。

中国与中亚油气合作,对中国而言意义重大。王宜林告诉记者,目前,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通过中亚管道接入西气东输管道,已覆盖中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用户,造福5亿多人。根据测算,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相当于替代1.33亿吨煤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2亿吨,二氧化硫220万吨。

“对于中亚各资源国而言,在与中国合作中获益更多。”王宜林强调。中亚国家在与中国企业合作中获得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推动了当地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在与中石油的合作中,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项目、PK项目、曼格什套项目等重大项目油气产量大幅提高,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天然气项目和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按期投产,乌兹别克斯坦油气合作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

同时,中亚油气合作带动了资源国社会经济的全面提升。据统计,中石油通过驻中亚各企业为资源国政府缴纳税费累计超过300亿美元,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岗位3.4万余个,并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超过2亿美元,当地的基础建设、文教卫生事业以及民众的生活都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西南能源通道续写中缅“胞波情谊”

历经十年耕耘,中缅油气管道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大型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和中缅经济走廊的招牌工程。中缅油气管道是继中哈石油管道、中亚天然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后的第四大能源进口通道,这条管道在缅甸境内段长771公里,在中国境内段干线长1631公里。两条管道的起点均为缅甸皎漂,自云南省瑞丽市进入中国。进入中国后,中缅油气管道在贵州省安顺市实现油气管道分离,其中输油管道经贵州省到达重庆市,输气管道经贵州省到达广西壮族自治区。该项目是与中缅管道配套建设的下游项目,建成后将年产成品油780万吨,对于西南地区成品油供应紧张、油气运力不足的局面将有较大改善,2015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约为每日660万桶,占总油耗的59%。到2035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将增加到每天970万桶/日,占石油总消费量的62%。虽然天然气的消耗体量比不上石油,但进口天然气也是中国能源需求的重要部分,中国天然气进口量在2015年就已达到了1.4万亿立方英尺(约占消费量的24%),并且未来将保持7.5%的年增长率。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表示,“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后,将使中国进口自中东的原油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直接从面向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上岸,并经管线输送到中国西南地区,对于实现中国能源多元化和确保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天然气供应同样意义重大。”

从长远考量,2018年10月22日中国也和缅甸启动了由中缅边境的木姐至缅甸曼德勒的铁路可行性研究。一旦该铁路建成,缅甸木姐至曼德勒之间仅有一条公路的历史将被改变,而这条铁路最终也有望延伸至缅甸在印度洋沿岸的皎漂港。将皎漂港开辟为中国西南地区向印度洋周边运输货物的中转站,这条路线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现,对于推进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模式转变、促进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社会经济进步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马六甲海峡对中国能源供应和物资出入的威胁。

海外能源通道见证互利共赢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中国原油进口4.59亿吨,增加10.6%,进口均价为每吨2286.1元,下跌30.5%;天然气8126.1万吨,增加4.7%,进口均价为每吨2326.4元,下跌22.1%。中国的油气进口量正在显著上升,海外途径也在不断拓宽,目前,中国从海外进口原油和天然气主要需经以下几条海运路线:第一条为中东航线,中国从中东进口的石油主要是从波斯湾出发,穿过霍尔木兹海峡,经阿拉伯海进入印度洋,再从马六甲海峡抵达中国南海地区,最终经台湾海峡到达中国内地。第二条是非洲航线,其中又分为两条。一条是由北非地区出发,从地中海起航,经过苏伊士运河和红海,穿过曼德海峡,再过亚丁湾,入阿拉伯海,渡过印度洋,由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另一条是由西非地区出发,经过好望角,入印度洋,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第三条是东南亚航线经马六甲海峡和台湾海峡到中国内地。此外,还有南美航线,经巴拿马运河入太平洋最终至中国。

相对于海上运输,中国的陆路油气运输还只是一种补充,绝大部分石油仍需通过海上运输,而且苏伊士运河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是必经之路,这是必须给予充分正视的客观现实。

但是为了缓解马六甲海峡所带来的困扰,马来西亚为此做出了调整,提出了马来西亚槟城港衔接泰囯宋卡港铁道计划,宋卡港为泰国商港,位于该国南部马来半岛东部鉴湖出海口东岸,港市东北,临泰国湾。宋卡港于1988年底投入运营,上世纪90年代初聘请上海港务局专家负责经营管理迄今,目前是泰南地区最大的深水港和货物进出口码头,年货物吞吐量近180万吨,港口主要出口货物包括橡胶及其制品、冷冻海鲜、罐装食品、家具半成品等,主要进口货物有冷冻金枪鱼、化肥、机械设备、钢管等。近年来,宋卡港与中国的货物往来不断增加。在马来西亚槟城港中转,经鉄路到泰囯宋卡港只需九小时,而通过马六甲海峡到泰囯宋卡港却需时九天的时间,省时约八天, 加上燃油节省,此路桥航线计划有相对的商业优势,此计划对破解马六甲困境也有相当重大意义。

除马六甲海峡以外,中国海上油气通道依然面临的挑战巨大,一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带来的压力,该战略的实施将影响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格局,对中国的海上安全构成重要影响,并间接对中国海上能源通道安全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钓鱼岛问题和南海问题的存在和激化,为中国海上油气安全带来不确定因素。三是马六甲海峡困局,中国进口原油约80%要经过该海峡。因此对中国而言,马六甲海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海上生命线,它的通畅与否直接关系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四是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的威胁,中国船只深受其害。五是中东和非洲政局的动荡。中东既是中国能源海上运输的主要出发地,也是进口石油的主要源头。但该地区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内部政局不稳、武装冲突、恐怖活动等,这些无疑增大了中国能源投资的风险。

国际能源通道建设和能源通道安全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也是中国现阶段面临的最严峻的国际挑战。与其他合作机制一样,一带一路国际能源通道合作机制要在全球推广和广泛运用,需要国际能源合作模式、合作平台的集成创新,并要形成沟通对话、信任合作、过程协商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加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能源通道合作,深化海陆能源通道合作机制创新探索,拓展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多样化,通过国际能源通道合作运行机制、畅通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全方位协同创新,切实解决国际能源通道合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转载请注明见道网www.seetao.com)见道网战略栏目编辑/许生鹏


评论

相关文章

特写

王毅会见乌兹别克斯坦外长赛义多夫

2天前

特写

习近平同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会谈

4天前

特写

深化中肯合作 共筑现代化之路——访肯尼亚总统鲁托

6天前

特写

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越南 再次展现中越友谊

04-21

特写

习近平主席抵达金边对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

04-18

特写

2025CICEE高端人物专访丨以创新技术为翼,驱动产业变革浪潮:专访合肥长源液压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唐祥先

04-16

收藏
评论
分享

找回密码

获取验证码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