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董事会审议批准了《环境与社会框架政策》修订案,用以指导亚投行及其客户管理亚投行融资项目的潜在环境影响和社会风险。自2016年2月实施以来,该政策是亚投行帮助成员和客户实施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石。此次修订体现了亚投行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的高标准承诺。
本次对《环境与社会框架政策》的主要修订包括:进一步加强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体现亚投行于2025年实现气候融资占比达50%的承诺;明确环境和社会文件的提前披露时间,对金融中介项目的信息披露要求更加清晰;完善在资本市场业务领域使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的方法;重视性别平等,包括防止性别暴力问题;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石棉排除在亚投行融资范围之外。修订内容将于2021年10月正式生效。
“亚投行对《环境与社会框架政策》的修订彰显了其对促进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的坚定承诺,”亚投行副行长安周奇说,“我们的使命之一是帮助成员在为《巴黎协定》做出贡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建设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作出贡献。”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曾被西方舆论质疑“治理机制不健全”的亚投行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自2017年以来,亚投行始终保持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3A级最高信用评级和“稳定”评级展望。短短几年间,这个由中国倡议成立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的成员数量也从最初的57个上升到103个,代表了全球79%的人口和65%的GDP。
亚洲绿色发展
亚投行政策战略与预算局局长郑权指出,目前,刨除2020年为应对新冠疫情而提供的支持资金,目前,亚投行的气候融资占已批准融资总额的比例已达到41%, 为实现50%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之所以要定这个目标,一是因为亚洲区域本身就暴露在气候风险之下,二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应对气候变化,这两方面都是有机会的。”
郑权强调,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是亚投行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区域互联互通的一个基本准则。“评估基础设施项目不能单看现金流,财务可行性之外更应分析其经济可行性,后者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影响。比如,修路实际上是把农村连接到城市,让人员和商品流动起来,对整体经济是长期向好的影响。”她指出,国际开发机构作为国际公共机构,要发挥调节市场失灵的作用,通过可持续的基础设施投资提升经济活跃度,提升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据悉,亚投行目前一共有覆盖六大洲的103个成员,已为28个成员提供超过24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融资。(转载请注明见道网 www.seetao.com )见道网一带一路栏目编辑/田增鹏、设计/夏长旺
评论
写点什么吧~